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帶著laptop上舞台

Borromeo Quartet(圖片:飛躍演奏)
高水準的室樂,講求技巧與默契,而後者往往比前者更難企及。最近應「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邀請來港的博羅美奧弦樂四重奏(Borromeo Quartet),則兩者兼備。除了演奏技術高超,他們還熱愛鑽研作曲家手稿,獨到的音樂見解常令聽眾耳目一新。

樂團有二十多年歷史,活躍於美國,其中Nicholas Kitchen(第一小提琴)及其妻Yeesun Kim(大提琴)是創團成員,美籍華人Kristopher Tong則最遲加入。他們長年擔任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駐校組合」,亦是少數願意擁抱科技的古典隊伍;據場刊介紹,他們是全球首隊使用手提電腦演出的弦樂四重奏組合。

一般室內樂演奏者因嫌揭頁麻煩,向來習慣看分譜,但這或多或少會影響演奏者對樂曲結構的了解。有感於此,Borromeo Quartet數年前大膽改用虛擬PDF樂譜取代實體樂譜(另加USB腳踏控制揭頁)。自此,成員在排練和演出時皆會看總譜,而且很多時還是作曲家手寫的總譜。1月20日在香港演藝學院舉行的「貝多芬解碼」音樂會,他們便全程看著貝多芬手稿演出,上半場還將手稿影像投射於銀幕,讓觀眾一起親炙大師筆跡,是一場甚具知性趣味的音樂會。

近年也曾見過一些年輕鋼琴家在台上使用iPad(譬如王羽佳和Ben Kim),卻未見過四重奏組合使用四台電腦。雖然纒繞的電線令舞台看來有點亂,不過當晚演出著實精彩,掩蓋了「賣相」的瑕疵。

音樂會是全貝多芬曲目:Op. 95,篇幅短小但激情滿滿;Op. 130,是貝多芬全聾後的四重奏作品,這次連同作曲家原打算用作終樂章的〈大賦格曲〉(Op. 133)一起演奏。整體而言,樂團甚有默契,四個聲部非常融和,同時又主次分明──雖然大提琴起初有點粗糙,顯得格格不入,但後來漸入佳境,堅實的節奏感更為樂團搭起磐石般穩重的支架。至於靈魂人物Kitchen,音色溫暖甜美,技巧揮灑自如,情感豐富但不過火,與Op. 95的硬朗明快正好匹配,聽著不禁想搖擺起舞。

不過室樂組合必須有旗鼓相當的成員。中提琴手Motobuchi不卑不亢,相常稱職,但第二小提琴手在Kitchen的強大光芒下,卻嫌音量太弱,有時幾不可聞,削弱了作品的層次肌理。

當晚音樂會另一吸引處,是由Kitchen講解貝多芬手稿上備受忽略的「funny markings」。原來貝多芬用於指示音量的符號,多達二十種:除了一般的p、f、mf等七種,還有ffmo、for、fo、p下加一或兩條橫線、pp下加一或兩條橫線等等。譬如《降B大調四重奏》(Op.130)第二樂章開首,手稿寫的就是pp下加兩橫線(意思是比pp弱,但強過ppp),不過一般的印刷版,已將之簡化為pp。

樂團對作曲家手稿有所理解,自然有更細膩演出。不過Borromeo Quartet也不是百份百死遵手稿指示的,適當時候,也會作點調整。譬如Op.130開首,譜上寫的是p(弱音),但Kitchen拉的則是極弱音──雖然不忠實,但個人認為,自有一種迷離幽深之感。(刊於2017年2月14日《信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