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atia Buniatishvili(圖片來源:HKU MUSE) |
一場技術超卓但無法觸動心弦的音樂會,到底算不算是好演出?這是聽完賓尼亞堤菲莉(Khatia Buniatishvili)在香港舉行的debut鋼琴獨奏會後,一直在腦海裡徘徊不去的問題。
這位來自格魯吉亞的廿八歲女鋼琴家,近年在歐美備受關注,不過這「關注」既包括粉絲對她驚雷閃電般速度的傾倒讚美,亦含樂評人對她不留情面的劣評。其中爭議最大的當數Andrew Clements去年刊於《衛報》的評論。
Clements以「輕率、不成熟」(rash, immature)來形容她在倫敦Wigmore Hall的演出,既嘲諷她「以為更快更大聲就是好」(that ever faster, ever louder, is automatically the best way to go),復質疑她沒資格成為認真的藝術家(serious artist)。年輕的賓尼亞堤菲莉對批評亦相當動氣,在twitter寫了一封長信反駁,引起網民熱議。
Clements的評語「尖酸刻薄」,不過我得承認,聽過賓尼亞堤菲莉的演出和目睹觀眾的熱情反應後,我頗感謝他寫出我部分心情。
賓來港演奏的曲目,包括李斯特一些炫技曲及兩首重點作品:穆索斯基《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和史達拉汶斯基《Trois mouvements de Petrouchka》(二者皆收錄於她的新唱片「Kaleidoscope」)。我特別想談談《圖畫展覽會》。
此曲是穆索斯基1874年為紀念畫家兼建築師亡友Victor Hartman而寫的鋼琴組曲。除了反複出現的〈散步〉(Promenade)主題樂段,每一樂章都是Hartman一幅畫作的「聲音掃描」。此曲曾被拉威爾改編為管弦樂作品,因而廣為人知,但它的「本來面目」絕不遜於管弦版,個人認為,前者甚至更有風味。
家中藏有一張Sviatoslav Richter的1958年保加利亞現場錄音版本,是很多樂迷心目的《圖畫展覽會》終極版本。Richter把每幅「畫」都彈得活靈活現,奇詭怪異與莊嚴肅穆兼而有之。一直想聽聽其他鋼琴家的現場演繹,這也是我入場欣賞賓尼亞堤菲莉獨奏會的原因。
音樂會於3月20日在港大舉行,賓尼亞堤菲莉的技術絕對毋庸置疑,不過有時卻流於機械化演繹。尤其強音部分,只一味大聲,欠缺細膩樂句處理和靈魂,令人頗感失望。這情況在首次〈散步〉主題後的〈侏儒〉(Gnomus)樂章已見端倪。Gnomus是童話故事裡的醜陋侏儒,穆索斯基用了急速短小的樂句來描畫幽深詭秘的氣氛。Richter彈這一章時,對樂句尾的延長號(fermata)處理得極為用心,將停頓的時間拉得很長,使得旋律終止後仍彷彿透著一股詭異寒氣。(這令我想起音樂人戴樂民一句說話:「音樂其實存在於音符與音符之間。」)可惜來到賓尼亞堤菲莉手上,樂句之間的「呼吸空間」完全被漠視,句與句幾乎沒有停頓,非常「擠擁」,一點詭異氣氛也感受不到,只覺得「趕頭趕命」。
第二幅畫〈古堡〉也不太理想。樂評人Clements的刻薄用詞是interminable(冗長),我則認為「拉牛上樹」比較貼切。此樂章本應充滿迷離感,但她彈得沉重陰柔,速度又過慢,聽起來渾身不自在。其實,她偶然也有神來之筆,譬如〈窮富猶太人〉(Samuel Goldenberg and Schmuyle)的玻璃般的音色我便很喜歡,但之後的〈里莫日市集〉(描畫市集婦女在說長道短),所有音符由頭響到尾,飆出瘋狂速度,卻欠缺樂句線條和層次,個人認為,實在連合格也談不上......
音樂會結束後,大量粉絲排隊索簽名,觀眾對這位鋼琴家的演繹風格似乎頗為認同,這使我感到非常疑惑。聽音樂當然涉及個人口味,但我總認為:口味縱或主觀,但並不代表世上沒有品味優劣之分。當大眾對virtuoso越來越趨之若鶩,還有多少空間留給音樂的內涵?
(刊於2016年4月19日《信報》)
喜歡此文章的話,請按下面綠色圓形「like按鈕」五次,或把連結分享給朋友。你的手指運動,將變成真金白銀稿酬,支持我繼續創作,謝謝!
7 則留言:
我觉的Guardian的评论是很中肯的。 她好多演奏都是这个样子, 感觉速度变的很随意,有时候让人大跌眼镜,没有什么章法。
不知道她是怎么红起来的? 看了Youtube上的她跟Zubin Mehta合作的老柴钢协, 刚开始的钢琴的速度跟乐队前奏的速度完全不搭, 比乐队快了好多。 真不知道是事先排练好的还是临时改的速度? 即使是预先的安排也匪夷所思, 这样快的速度完全丧失了开场那三个一组的和弦所营造的宏大壮阔的气氛。
hi jie liu,看了你留言後,上youtube看Zubin Mehta和她的老柴演出 (是八十大壽那場吧?),確嚇壞人了。她和樂團,好像互不相識的陌生人,毫無默契,各有各玩,最難搞是她的速度有問題,經常「搶閘」,且彈得比樂團set的速度快,是又一個沒帶「耳朵」上台的表演者......
您好,
麻煩您幚我聽聽這是哪個作曲家的作品?曲目名稱是什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CMPIFZbzMY
我的小孩偶而聽到了,就想學音樂,謝謝~~~~!
Hugo你好,這是Stravinsky的Rite of spring (春之祭)。你的孩子很有taste呀!
太感謝您了,感恩~~~
我倒好喜歡她的演奏,蠻有個性的,尤其是延長極弱音,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畫展,年青時的 Horowitz比她更誇張,我覺得就算Richter的 Sofia Recital(1958)演奏是經典,甚至是一個參考錄音,但我認為無必要以此為一把絕對的呎,來批評她的演奏 ,反而這叫深思熟慮的 idiosyncracy, 一個偉大的作品,絕對可以容納多過過一種演譯,就算是是多麽的的離經叛道,有幾位習琴的老友都話,從沒想過過作品可以如此表達,是否有說服力則是見仁見智。
hi George,完全同意,偉大的作品,不會只有一個「正確」的演繹,也謝謝你分享對她的演奏的看法。
這篇文章是幾年前寫的,現在回看,對她的評語是有點太harsh,但我的觀點大致沒變。其實每個人都會被自己口味影響判斷,我恐怕是個口味比較「保守」的樂迷吧,所以我會期望,演奏者將樂曲內涵表達出來,而不是為了離經叛道而離經叛道。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