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彈奏生命的抑揚頓挫 專訪張緯晴

今年廿三歲的張緯晴(Rachel),是不少香港人「睇住佢大」的土產鋼琴家。數年前還是一臉稚氣的四眼小妺妹,轉眼間已由美國耶魯學成歸來,成為婷婷玉立的年輕女鋼琴家。外表帥氣了,但親切依舊。

「張緯晴」這名字,多年來不時都會在報章雜誌出現。她早於十一歲(2003年)已在烏克蘭「霍洛維玆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獲冠軍殊榮,十三歲又在鹽湖城「少年珍娜芭侯雅國際鋼琴大賽」奪冠,其後於英國「里茲國際鋼琴大賽」決賽奪第五名,成為該比賽創辦四十多年來首次晉身六強的香港人。挾著這麼多獎項、三年前更於演藝學院以一級榮譽畢業的她,難得絕無傲慢心,也不急於晉身演奏家行列,反而選擇繼續進修。「我十歲開始已參加很多鋼琴比賽,幾乎每年都去。2010年去完波蘭蕭邦比賽後,我覺得很想增值自己,多方面地擴濶眼界。之所以選美國,因為我覺得那兒氣氛較自由,而且各人都可develop自己的性格和opinion。」

Rachel坦言,經過多年為比賽而練琴,那時很希望可在其他方面鍛鍊自己。在耶魯音樂學院唸碩士的兩年,確令她成長不少。「耶魯課程很全面,除了演奏,還要學懂如何用音樂以外的方法去present自己。」她舉例,其中一門課是Demonstration of Masterclass,「學生要模擬做大師班的導師,指導一些副修鋼琴的學生。」對於之前一直在香港學習的Rachel來說,去到美國除了練大了膽,也給她強烈的cultural shock,「在香港,教音樂是很practical的。老師好錫學生,出去比賽前教得很detail。但美國很不同,很自由。我在耶魯的老師(Peter Frankl)會讓學生發揮,他只從旁引導。」

在自由的國度,教育也採自由放任之法。溫室小花走出comfort zone,經過外面陽光雨露的滋養,兩年裡學懂如何從頭到尾只靠自己去諗如何演繹樂曲。眼界打開,但無損她感激一直在溫室呵護她成長的大恩人。這位大恩人,就是黃懿倫老師。

黃懿倫是公認的鋼琴名師。在她調教下,不少學生如李嘉齡、曾憲逸等很年輕已在國際琴賽揚名。能夠拜在黃的門下學藝,是不少港爸港媽的心願。不過黃懿倫只收有天份者,Rachel便是在九歲那年被她相中,過程還頗富戲劇性,「那年我在校際音樂節勝出後,《壹周刊》訪問了我,黃老師剛好看到那篇訪問。」黃之前剛好看過Rachel在校際的演奏,又剛好有那周刊記者的電話,因而便經由記者找到Rachel,告訴她可以不收學費教她彈琴。「我真的很感激老師,因為當年家庭環境不好,若非她願意免費教我,根本不可能跟到如此名師。」由私人學生到APA Junior,再到APA學士,Rachel一直是黃的學生;沒有黃懿倫這位伯樂,Rachel縱然有千里馬的潛質,也不可能走上如此順暢的音樂路。

Rachel的父親是鋼琴老師,她自四歲已接觸鋼琴,經歷十多年苦練,難得至今對音樂的熱情絲毫未變。就像訪問那天,攝影師請她彈住琴拍造型照,她坐在三角琴前,瞬間便進入忘我演奏mode,貝多芬奏鳴曲彈得情感充沛,純粹自然,十多分鐘後照片拍完了,她都渾然不覺。

問Rachel最喜歡什麼時期作品?自言個性內斂的她,說小時候喜歡巴哈,現在則愛彈舒伯特、貝多芬和舒曼。她美國的老師Peter Frankl,是匈牙利裔英國鋼琴家,師承Artur Schnabel。Schnabel擅長德奧作品,是富於知性的鋼琴大家,這或許影響了Rachel的口味:「我最喜歡的其中兩位鋼琴家,是俄羅斯的Emil Gilels和Wilhelm Kempff。因為聽得出佢地有心。兩位大師的音色變化都很大,Kempff像已經看破紅塵,很intellectual,而Gilels就很入心,演奏能牽動著你。」

歷來不少音樂神童都要面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困境,在這方面,Rachel似乎不知不覺已跨過那道欄,由神童轉型為演奏家,大家也很接受,她自己也很自在。對於能否在演奏事業上有所成就,Rachel似乎不太在意,「我只希望做好音樂。音樂就是我的生命。」能夠看輕「鋼琴家」身份帶來的名與利,專注音樂本身,或許因為九年前的一場大病,令她特別懂得珍惜。說起那場病,她記憶猶新,「那是2005年6月,我要去莫斯科表演。那時我剛在香港藝術節和美國演出完,搭飛機去莫斯科前已經感冒和咳。上到機,也許是細菌上腦,第二天已很暈,根本無法排練。」Rachel隨即被送入莫斯科醫院深切治療部,結果診斷是腦膜炎,留院一個月。

治病的三個月裡,她的平衡力和手指控制能力都大受影響,「行不到直線,拿食物也有困難。我記得由莫斯科落機回港後,我即時進了瑪麗。晚上我要求回家,因好想彈吓個琴。結果我連一條scale都彈不到,手指不聽話!當時真係好驚好驚。」幸運的是,有黃老師很有耐性地幫她重新pick up所有技術。她至今還記得,病後第一場演出是同年9月的迪士尼開幕禮。

對於一個鋼琴家來說,不能控制手指就像失去了大部分生命,「這場病,讓我在年紀較小時已知道什麼是『suffer』。生命很寶貴。你可以reach到什麼level都好,若沒生命,就什麼也不是。那次以後,我特別懂得珍惜。珍惜生命,和珍惜給我的每一個機會。」

對於未來的演藝方向,這位文靜淡定的小妮子暫時沒太多宏圖,只是低調地參與一場又一場演出。她剛於本月初和港樂合作,彈貝多芬的《Choral Fantasy》,明年三月則會隨演藝學生到倫敦演出,五月去美國為邁阿美鋼琴音樂節作開幕獨奏會演出等。目前她仍然會作多元化發展,和嘗試挑戰大型作品。譬如邁阿美的演出便包括Clementi、拉威爾、舒曼和巴托克的作品。這幾天她會參與「樂  . 誼國際音樂節」音樂會,演奏德伏札克鋼琴四重奏以及新作《平山記趣》。想知道經過美國教育洗禮的張緯晴有何脫胎換骨變化,請勿錯過。(U Magazine,2014年11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