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宇謙與小交(圖片來源:香港小交響樂團) |
--------
曾宇謙自小展露天份,11歲已奪得曼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第三名,其後他參加了一個又一個國際性提琴比賽--既為累積經驗,也為幫補家計。這次拿下最著名大賽的獎項後,他終可舒一口氣。不用再在龐大壓力下拉琴,「可以著力建立自己的音樂特色」20歲大男孩露出靦腆笑容。
十三歲便考進Curtis的曾宇謙,見慣大場面,但坦言柴可夫斯基大賽是極挑戰耐力,「連預選共四個回合,加起來是三、四小時的曲目,決賽更要連續演奏兩首協奏曲。」決賽曲目,一首是指定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另一首是自選曲。其他參賽者通常選較討喜的貝多芬或布拉姆斯協奏曲,但他卻挑了較冷門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頗能一新耳目。「這是我的最愛樂曲」,他還曾經憑它贏得薩拉沙蒂和新加坡小提琴大賽冠軍。
雖然因這比賽而揚名,但原來他以前很討厭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前覺得它很無聊。作曲家讓主旋律重複了五、六次,他的和聲處理也不及布拉姆斯或貝多芬。」後來拉多了,才慢慢改觀。與柴可夫斯基「不過電」,或許是四年前未能進入決賽的原因之一?其後曾宇謙改跟Aaron Rosand學習,技巧和音樂都有飛躍進步;這次捲土重來,雖未奪冠,但力壓其他五名決賽者,已極難得,「能夠獲獎已很高興,因其他參賽者的水準都很高,而且以往大多是俄國人得獎。」
過去,柴可夫斯基大賽曾被詬病偏向俄國同胞,不過2011年著名指揮Valery Gergiev入主後,大肆改革了賽制,評審團也改由有名望的音樂家組成,譬如今年便有Vadim Repin、Leonidas Kavakos、Maxim Vengerov、Yuri Bashmet等響噹噹名字--不過有得必有失,名家的藝術眼光毋容置疑,但他們強烈的個人喜好,或是導致今年冠軍「難產」的原因(因最高分者須取得大多數評審贊同才可得冠軍銜)。
這次和小交合作,演奏的也是柴可夫斯基。他的演繹比較冷,第一樂章造句稍欠情感起伏,略為平板,但勝在指法乾淨俐落,尾樂章如急風驟雨的快速樂段更是手到拿來,將聽眾情緒推至高峰。音樂會當天但見他頻頻望著左手指頭,原來於第一樂章時他的指頭受傷流血。十指痛歸心,卻沒影響演出,難得。
已經推出兩隻CD的他,透露正和某唱片公司商討合作事宜,不過對於未來,這位性格沉著的小伙子謙遜得很,「今天的演奏家不像以前。Heifetz那時什麼曲目都可以錄,但現在唱片公司有很多考慮。一個人是否成功,要看機運。」雖然這位「台灣之光」的音樂路仍漫長,若能於情感與演繹多下苦功,更上層樓應指日可待。(2016年3月,U Magazine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