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訪年輕本土作曲家盧定彰



現代音樂(contemporary music,通常簡稱「contemp嘢」或「新派嘢」)的身份向來尷尬:聽慣古典的嫌它未經歲月洗禮,聽開pop的怨它好難明,長期成為票房毒藥。但近來曝光率甚高的年輕作曲家盧定彰(Daniel),或會改變人們對「contemp嘢」的抗拒。

-------

下著滂沱大雨的初春,約了Daniel在港大做訪問。這位八十後是近年極受各界器重的本地作曲家。2009年他以一級榮譽取得港大音樂系學士銜後,師隨陳慶恩唸碩士,現時於英國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唸作曲博士。近月,他忙得不可開交,因既要為小交開季音樂會創作新曲《綻》,又要幫港大Cultural Management Office寫紀念波蘭作曲家Szymanowski的作品,三月底還參與了香港創樂團在牛棚舉行的「空間,軌跡,場境」音樂會。

外表斯文淡定又高大的Daniel,原來是輕快健談的陽光男孩。我們由百周年校園信步來到陸佑堂旁邊自成一角的圓頂建築(當年音樂系所在),話題一直沒離開過「為何選擇作曲」。

一個愛彈琴打鼓夾band的後生,為何會興起寫「contemp嘢」的念頭?答案令人驚喜。入音樂系前,原來Daniel從未接觸過現代音樂,一切要由一位啟蒙tutor說起。「我本來唸化學系。港大學制有個好處,可跨faculty選修其他學院的科目,修夠credit還可變major。Year one時我便選修了一些音樂系的課。」當時一位tutor(梁大衛)在工聯會教當代音樂,提議他去聽課。對未來仍然懵懂的Daniel,開始對現代音樂有了概念和興趣。翌年他正式轉系,tutor跟他說:「在大學唸音樂不外三種出路:演奏、作曲或做研究。你都唔鍾意寫字架啦,又唔想做classical performer,咁不如試吓作曲。」他認為所言甚是,自此一頭栽進contemp世界。

或許是「理科底」,Daniel最初對現代音樂抱著探究心態,「傳統古典樂經幾百年提煉,有完整系統(如調性與和聲)。但現代音樂的難度是你要建構一套新方法。」細個已愛鑽研樂理的他,那時經常泡港大music library,一邊聽作品一邊讀譜,「我很想知道這些音樂是如何organise,背後logic是什麼。」某日,聽到陳慶恩的《月謎》,他深被樂曲的特異風格吸引,奠定後來選修「專題研究」時跟陳慶恩學習作曲,由零開始摸索各種元素。

其後多項作曲比賽獎項,證明Daniel確有「建構」天份。那靈感何來?「有人會將靈感浪漫化,但對我來說就是research和長時間沉澱。」他更重視作品訊息,「我想我是少數意念先行的作曲家。很多人怕觀眾覺得他們的作品在描寫什麼,變了電影音樂般,低級咗。」他笑言現代音樂的尷尬是正是:有清晰標題,但內容含糊。

意念清晰,或許正是Daniel能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不過要在香港當流行曲以外的音樂創作人,殊不容易。Daniel慨嘆,本地音樂機構願意付的comission fee,遠低於外國,根本不夠糊口;也因此,願意以作曲家為職業的香港音樂人,一定是愛煞作曲才會堅持下去......

連最promising的contemp作曲家也這樣說,本土音樂創作的冷清和孤寂,可想而知。想為本土音樂出點力嗎?那就由買票入場欣賞Daniel等香港作曲家的作品開始罷。

Info
「小交」開季音樂會
9/4
大會堂音樂廳
http://www.hksl.org/hk

齊瑪諾夫斯基四重奏及港大創作人
23/4
港大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
http://www.muse.hku.hk/en/programmes/2015-16/szymanowski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