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芸芸西洋樂器中,手風琴 (accordion) 也許最富草根色彩。無論是鄉村節慶、街頭賣藝,總之唱歌跳舞場口,都少不了它。但來自立陶宛、受過正統古典樂訓練同時又是《立陶宛一叮》冠軍人馬的23歲手風琴家Martynas,卻希望為手風琴「洗底」,讓世人知道,除了伴奏傳統民謠外,此樂器還有很多可能性。
擁有一頭金色卷髮的Martynas Levickis,外表官仔骨骨,說話斯文淡定,然而對手風琴卻有著火山爆發般的熱情。例子一:訪問前,見我對手風琴的發聲原理甚有興趣,他便熱心拆開琴蓋解釋。例子二:訪問快到尾聲,講到Piazzolla,我口多多要求即時示範,他便二話不說現場solo了自己編曲的《Libertango》,這時瞇著眼全然陶醉於悽怨滄涼之中的他,跟答問題時有點拘謹不自在的Martynas判若兩人。
Martynas三歲時第一次遇上手風琴,便愛上了它。「那時我本想要鋼琴,但家裡沒法負擔,於是叔叔買了跟鋼琴看來最相似的手風琴給我,雖然實際上兩者一點不像。」父親早死,媽媽是廚師,當木雕家的叔叔是唯一給予他藝術啟蒙的人。最初純粹自學拉民謠,但Martynas很快顯露音樂天份,8歲入音樂學校,13歲已到處參加手風琴國際賽事,其後入讀倫敦Royal Academy of Music有廿七年歷史的手風琴系,期間奪得在克羅地亞舉行、有手風琴世界盃之稱的Coupe Mondiale大獎;去年畢業後被發掘,今年5月成為環球唱片公司首位簽約的手風琴演奏家,首張唱片更在英國榮登古典銷量冠軍。
由三歲到廿三歲,只要捧著這部17kg重的奇妙樂器,Martynas就會很開心,「很多人覺得手風琴是會呼吸的樂器,很戲劇性,視覺上很吸引。但對我來說它是一件很natural的樂器,就像我生命的一部分。」但他慨嘆,和其他西洋樂器相比,手風琴總處於邊緣,得不到重視,「它不像其他樂器般擁有一個身份。鋼琴和小提琴都有很多作曲家寫大量的樂曲,但手風琴沒有。」
雖然俄國作曲家如普羅哥菲夫和柴可夫斯基都曾在管弦作品裡加進accordion group,現代北歐作曲家也愛用它,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手風琴通常只和folk songs掛勾。事實上,手風琴上由左手控制的6 排共120粒base buttons,正正就是按著傳統民謠最常使用的五度音程及chord pattern(即IV-I-V)來排列的。似乎它天生就要為民謠服務。但Martynas對這種手風琴「固有形象」不以為然。他深信這樂器有更多可能性,而這個理念就促使他2010年參加了《立陶宛一叮》(Lithuania's got talent)。他在節目裡彈莫札特、披頭四、Edith Piaf和立陶宛流行曲,以燦然的風琴技巧奪冠。「我一直覺得純粹做一個classical musician等觀眾入場是不足夠的,必須讓大眾更容易接觸到這個樂器。我希望成為代表手風琴新形象的figure,所以我參加了這個比賽。」
他在立陶宛已是街知巷聞的名人,出唱片則讓他更進一步,在全世界推廣手風琴。看看唱片內容便會明白他的野心──Brahms、Vivaldi、Mozart之外,還有與「小提琴碧咸」David Garrett合作的《Por Una Cabeza》、猶太民歌《Hava Nagila》、電影《星光伴我心》配樂、Lady Gaga《Telephone》等。「哈,也許有人覺得如此組合有點annoying,但它的variety真的很廣。這唱片代表了我和我樂器的可能性。」不過對於公司沒有選更多獨奏曲,他有點微言,「我喜歡一個人拉琴。手風琴是很有力量和說服力的獨奏樂器,它不需要伴奏,因為它自己能做伴奏。但唱片裡只收錄了一首獨奏曲《Parlez-Moi d'Amour》。其實還有一首巴哈的《Fantasia and Fugue in a minor》也是solo,但只以bonus track形式附於digital版本。」Martynas語帶無奈地解釋。也許這就是簽大公司要做的妥協?
未來他和Decca還會合作四張唱片,Martynas早已構想多多,「一張想專注explore民歌和爵士,一張最好是玩古典改編曲,另外我很希望做一張Piazzolla專輯,他的音樂我玩過很多,全都了然於胸!」Martynas沒有誇口,記者現場聽他拉的《Libertango》,編曲富玩味,比起馬友友的「大提琴版」還要火花四射,絕對有聞曲起舞的衝動。
----------
手風琴起源
手風琴的歷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紀初,1829年奧地利人Cyrill Demian將之前類似的樂器加以改良,創製出全球第一部命名為為accordion的手風琴,並取得專利。
手風琴屬簧片樂器,由三個部分組成:右邊是高音鍵盤,左邊是六排按鈕鍵盤(兩排單音按鈕,四排和弦按鈕),中間是可摺疊風箱。演奏時,右手操縱鍵盤演奏旋律,左手操縱低音按鈕作伴奏,同時控制風箱。擁有單鍵控制和弦功能,以及音色多變,是此樂器特色。
(U Magazine, 2013年11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