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三十三年,由澳門到費城 廖國敏

來自澳門的廖國敏,肯定是港澳近年最觸目的指揮新星。早前,他獲美國費城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聘為全職助理指揮(assistant conductor),成為此美國「五大」樂團首位駐團華人指揮。33歲已在美國闖出名堂,殊不簡單,沒想到今年6月更好事成雙,在國際指揮大賽中勝出,音樂事業更上一層樓。

其實我無意寫一篇「尋找他鄉」的勵志訪問稿,但自稱四歲已立志當指揮的廖國敏,的確有著時下八十後普遍欠缺的剛毅與專注力。沒有虎媽,不須鞭策,由細到大,自發向著標竿跑。除了性格使然,相信來自文化弱勢城市也有關係。

被澳門傳媒、政府視為「澳門之光」的廖國敏,很早已由澳門過大海來香港習音樂,「廿多年前的澳門,條件不像現在般好,音樂會很少。我很幸運,學琴不久,香港演藝學院的郭嘉特老師到澳門做地區鋼琴比賽的評審,選中我過來演藝唸Junior。第二年又選了我弟弟(廖國瑋)。」17歲,他正式入讀演藝,33歲,成為費城樂團助理指揮,一切看來理所當然,但他視為機緣巧合,「若沒有那件事(被郭選中)發生,我可能已行了另一條路。」

廖國敏五歲開始習琴,但正式學指揮是去美國之後。他先在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取得鋼琴演奏碩士,隨後到費城著名的Curtis Institue深造,double major大鍵琴(harpsichord)和指揮(orchestral conducting)。教他指揮的恩師是Otto-Werner Mueller,「我很心儀這位老師。他有教Juilliard和Curtis,學生包括現時紐約愛樂總監Alan Gilbert。他是很嚴肅的德國人,現在八十多歲了,很德高望重。能跟他學習真的很開心和榮幸。」

畢業短短幾年已被費城樂團賞識,他坦言是夢想成真。「我真是很好彩,可以和自己最鍾意的樂團合作!我記得九九年樂團來過香港一次,那年我坐文化中心山頂位,看完演出後我想,如果有機會和這樂團合作就好了。那時還未正式學指揮呢。」他特別喜歡費城弦樂部的音色,「它的弦樂聲音很特別,英文叫Philadelphia sound,很溫暖醇厚的感覺,演奏德國作品如布拉姆斯最好。」

樂團過去的藝術總監包括Stokowski、Eugene Ormandy、Riccardo Muti、Charles Dutoit等響亮名字。要考入這間「百年老店」當然不易,第一步是取得英雄帖。「樂團通過全美的經理人公司,向全美國年輕指揮家發邀請。」廖從經理人公司得知消息後,當然立即申請。「全美約有一百人獲邀,但進入final round只有七人。Final 面試在一天內進行,早上去到,立即要上台指揮。」考試曲目一個月前已得知,包括必答題和選擇題,後者廖國敏毫不猶豫選了布拉姆斯。「我選了Brahms的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因為我很喜歡Brahms,而且覺得這個團演Brahms真的很好。」他和布拉姆斯也實在有緣:四歲時聽人生第一場音樂會是Brahms,費城面試自選曲目是Brahms,後來在指揮大賽也是指Brahms。

助理指揮的恒常工作是教育性及合家歡音樂會、不同城市演出outreach concert等,和樂師的合作緊密無間,所以面試除了考「指」,也考「排」,「樂團想知道指揮與樂師能否很好地溝通。」美式audition甚為民主,眾樂師會投票及寫下意見,選出最喜歡人選。同日下午,跟樂團committee見面,算是第二關。「之後篩選出幾個,在歐洲的樂團總監看過各人指揮樂團的錄像片段後,最後和大老闆一起approve。」

在美國唸音樂競爭激烈,如此年輕便在指揮界闖出名堂,說沒壓力是騙人的。「作為指揮,未有白頭髮,且是黑頭髮,某程度上都有壓力。」他說,幸好費城是個很supportive的樂團,裡面也有很多Curtis的畢業生,「樂團so far對我好好,一點感覺不到有『你咁後生等我試吓你先』的情況。面試時,我感受到他們只是想一起演好作品。」提到現任總監Yannick Nézet-Séguin,更是欽佩有加,「他很年輕,才四十歲,由他身上我見到指揮和樂師之間的交流。大家是一起去create music,將最好的一面帶出來。」

獲得費城聘書不久,還未上任,6月廖國敏又傳捷報:於國際史雲諾夫斯基指揮大賽(Evgeny Svetlanov Conducting Competition,四年一度,今年第三屆)贏得第二名(首獎從缺)和觀衆大獎。比賽評審包括亞殊堅納西,演奏的樂團是鄭明勳任總監的法國電台管弦樂團(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翻查網上資料,十八個入決賽者,大多為俄國或東歐人。贏得此項比賽,最大的「獎品」是:9月指揮法國電台管弦樂團的開幕音樂會。「這將是我在歐洲的首場正式音樂會。」說話總是語調平和、不卑不亢的他,對這次歐洲debut展現出少有的雀躍。

從澳門出發,經香港到美國、歐洲,很完美的旅程,上天好像特別厚待他?其實香港不乏學音樂的人,但也許是「香港」這個backup,讓他們少了向外闖的能量?來自澳門的廖國敏反而必須背城借一。「我好難得學到琴,好難得來到香港,又好難得去到美國。我始終相信愛恩斯坦的話:『成功是靠95%努力和5%天份。』5%的天份 我唔知有無,但點都要做到95%努力。」

他記得17歲那年,剛來香港,要同時兼顧演藝學業和準備會考,「澳門學制較長,當時演藝破例容許我中學未畢業便過來唸書,但條件是以自修生身份考會考。當時我諗,既然選了音樂這條路,又想早一年接近目標,便下定決心去做。算是搏一搏吧,因為若最終沒中學畢業,只可獲certificate資格。」難得的是做這一切,都是自發的,「很多人會問,我媽是否虎媽,會否迫我彈琴?好神奇,從來沒有。她會說,你唔鍾意彈便唔好學,慳番唔駛嘥錢。」

好一個自由放任派媽媽,造就了兩個音樂才子。今天廖國敏和弟弟都有一定知名度(廖國瑋去年獲紐約林肯中心頒發「艾維里費雪成就大獎」,王羽佳亦曾獲此獎),但他仍很念舊,經常回澳門演出和做教育工作,「開講座時家長會問,學音樂搵到食嗎?我細個時無人俾我問這問題,現在希望可以鼓勵他們,給他們全面和客觀的答案。」

在香港,他亦演出不輟。連續三年,香港藝術節委約創作的歌劇(《蕭紅》、《天鵝武士前傳》和明年的《大同》)都由他當指揮。10月他會在台灣舉行的「香港週」再次指《蕭紅》,12月指盧景文的《杜蘭朵》,訪問這天,他也是匆匆路過,要趕晚船回澳門,參與翌日的音樂活動.....非常好奇,這位謙遜、有禮、勤力、拼搏的年輕指揮,在費城之後的下一站,會是哪裡?(U Magazine,2014年8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