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夾在歌舒詠之間的結他天后

楊雪霏(攝影:Neil Muir)
和其他西方弦樂器相比,用手撥弦的古典結他,音量很細,似乎先天不宜於作協奏曲的獨奏樂器。但失明西班牙作曲家盧狄高(Rodrigo)寫於1939年的《Concierto de Aranjuez》,卻是極少數巧妙運用編寫手法、使結他在樂團雄渾聲量下仍能「突圍而出」的結他協奏曲。此曲幾乎已是世界各地樂團唯一會多番演出的結他協奏曲。三年前曾與Miloš Karadaglić 合作此曲的「港樂」,今個樂季便再次在節目表排上這首作品,獨奏者是來自北京的「結他天后」楊雪霏。

已簽約環球唱片的楊雪霏,是文革後進入中央音樂學院修讀結他專業並獲學士銜的第一人,除了擁有令人嘆服的演奏技巧,亦會不時改編古典作品或民謠音樂,努力擴闊古典結他曲目。十一月這場名為「結他天后楊雪霏」的音樂會,由加拿大國家藝術中心新上任音樂總監Alexander Shelley指揮。古典結他迷如我,自是衝著Rodrigo的協奏曲入場(畢竟結他和樂團合奏的機會不多),可惜音樂會的音效處理差強人意,聽後頗感悵然。

協奏曲排在上半場歌舒詠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之後。當工作人員拿出擴音用的麥克風,架在結他手的腳踏前面時,我便開始擔心。近年古典結他手多使用擴音器材,這原也是無可厚非的安排(尤其在較大場地,不擴音的話後排聽眾根本聽不清),然而很多時負責擴音安排的工作人員並不關心擴音後的結他聲是否「像真」,或與其他樂器聲是否「配合」,令現場聽古典結他演奏的樂趣大打折扣。楊雪霏這次會否也出現如此情況呢?

樂曲一開始,是一輪充滿西班牙佛蘭明哥色彩的D大調和弦彈指掃弦(rasgueado),楊以平素乾淨俐落的指法,輕鬆打開局面。但沒多久,我擔心的問題便出現了:擴音後的結他聲「咪聲」很重,跟沒經擴音的樂團音色顯得格格不入。有時結他聲還被distort了,想聽到真實的木結他聲音變化,根本不可能。最可惜的是,雖然做了擴音,但在某些齊奏段落,結他聲仍然被掩沒掉。到底是我太吹毛求疵嗎?抑或坐的位置不好(樓上正中)?就連那向來令人怦然心動的第二樂章英國管(cor anglais)獨奏旋律(由結他輕柔掃弦伴奏),男樂師亦只是交出準確但欠愁緒的貨色,令人氣餒。

當然,楊雪霏的技術是令人擊掌的,按弦的左手毫不拈滯,收放自如,撥弦的右手處於極放鬆狀態(第三樂章「雅致的快板」尤見功力,速度飛快而沒閃失,比Youtube上Pepe的現場版本還要優勝),雖然感情營造仍有改進空間。

除了擴音問題,這次的節目編排也令我頗感疑惑。西班牙風格的《阿蘭胡埃斯結他協奏曲》配比才的《卡門舞曲》,很好,但以美國作曲家歌舒詠作品來開頭和收結,是否太不相干?節目編排很影響觀眾的入場意欲,個人認為,若能捨歌舒詠,改配西班牙作曲家如Isaac Albéniz或Manuel de Falla作品(兩人的音樂皆被大量改編成古典結他曲目),豈不更見心思?

較短版刊於2016年12月7日《信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