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中國鋼琴家張昊辰的名字,是半年前訪問台灣音樂評介人焦元溥時。他點名稱讚張昊辰是他所聽過的年輕鋼琴家中最精彩的一位。下月,張昊辰將於香港大學百周年紀念校園音樂廳舉行獨奏會,選曲和編排皆別出心裁。
2009年,張昊辰奪得世界公認最難的Van Cliburn鋼琴大賽冠軍(當年頒出了雙冠軍,另一得主是失明鋼琴家辻井伸行),隨即廣受古典樂迷關注。不過因為主要的演出基地在歐美,所以他較少來港演出。這次跟他做電話訪問,也是在夜深人靜時進行,因他正身處大西洋彼岸。
1990年出生的張昊辰,五歲已在上海登台演奏,十五歲到美國費城蔻蒂斯音樂學院(Curtis Institute)學習,其老師正是「發掘」郎朗和王羽佳的知名教授Gary Graffman。以為他是慕名選Curtis ,但原來是Graffman選上他。「我十二歲參加柴可夫斯基少年鋼琴比賽時,他是評審。當時他已叫我去Curtis。」
他還記得,自己初到美國時的羞澀,「那時母親只陪了我兩個月,之後便剩我一人在陌生的國度。」不過生活上的突變,也不如學習方式的突變來得意外,「在中國接受的是東方式教學,有嚴格的規律,老師對音樂句法、和聲等有一套嚴格的教學系統。 Graffman則鼓勵學生發展自己個性。你看他教出來的學生,全都有不同風格。」他慶幸,自己的學習次序是先嚴、後鬆,因為反過來的話,絕對是災難。
Graffman擅長俄國曲目,但昊辰彈得最得心應手的,卻是內斂的德奧系作品,正好反映Graffman「因材施教」的教學特色。「我性格較內向,愛靜下來思考,所以比較喜歡德奧作曲家。他們的作品具內省性。」
是次獨奏會是香港大學Cultural Management Team今年的重頭節目之一。驟眼看來,獨奏會的選曲,似乎是多元混雜的拼貼風格--Janacek、Schumann、Beethoven、Scriabin、Ginastera。一問之下,才知這是鋼琴家的精心安排:「我想將整場演出連成一個大結構。」連繫整個結構的是「情感」,借用的意象則是「湖」。「Janacek的奏鳴曲,是很dark的心理探索,就像從表面潛下去。舒曼的Kreisleriana情感最深刻,如潛入湖底。到貝多芬,便變得越來越活躍,拐了一個彎上來,之後Scriabin很輕,怪誕又詩意,而Ginastera則具有爆炸性的效果。」。他期望,獨奏會能傳遞這一連串的情感體驗。
訪問之日,正值李雲廸失場事件鬧得沸騰。問昊辰:「演奏家在台上是否不能犯錯?」他答得精警:「我覺得演奏家要追求的,應是音樂表達上的高質量,對不對?」的確,我們要聽的是音樂,不是音,關鍵是表達的深度。昊辰自言,他喜歡的鋼琴家風格跨度很廣,「譬如我很喜歡老派的、『黃金時代』的鋼琴家如Alfred Cortot和Rachmaninoff。我喜歡他們很個人化的處理,極浪漫,極自由,又非常charming。至於現今的鋼琴家,我喜歡Perahia和Radu Lupu,他們都彈得深沉內斂,有著比較沉思和內省的特質。」
在大陸「優酷」網站,可找到不少張昊辰以前的演出,甚至有十一歲時彈蕭邦《練習曲》的片段。影片裡一臉稚氣的他,技巧嫻熟,gesture卻平實低調,甚有大將之風。風格內斂,不用「畫公仔畫出腸」一樣爆炸力驚人,這種著重「奏」而非「演」的取態,於今譁眾取寵佔盡上風的古典界,實屬難得。十二月,不妨到港大親耳聽聽這位最具潛力鋼琴新星的演出,近距離感受內斂風格下潛藏的熱度。(U Magazine,2015年12月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