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你不一定喜歡他,卻不能無視他


一位不聽古典樂的朋友曾經問我:「同樣的音樂,重複又重複地聽,不覺得悶嗎?」說真的,有時我也會問自己這個問題,尤其當碰上演奏家以行禮如儀、公事公辦的平板沉悶方式演奏之時。

其實古典樂聽久了,就變成「聽版本」。即是聽不同的人,如何處理同一首樂曲。表面看來是「重複」,實則是在聽各人對同一首曲的不同「想法」。優秀的音樂家,往往能把埋藏在樂譜裡面的洞天發掘出來,即使是過百年的作品也能奏出新意,絕不會悶。 來自俄羅斯音樂世家的 Daniil Trifonov,可謂新一代最炙手可熱、能夠發掘「洞天」的鋼琴家。2011年,才二十歲的他連環摘下兩大極具威望的鋼琴比賽首奬(特拉維夫的魯賓斯坦鋼琴大賽,和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風頭一時無兩。難得的是,七年來他仍一直保持高水準和高人氣。

Trifonov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對樂曲的獨特演釋。雖然有時太indulging了(他彈的蕭邦「冬風」練習曲,慢得有點自戀),但對樂曲的處理從來是不落俗套、帶著強烈「個人簽名式」的,令人一聽難忘。

你不一定喜歡他,卻不可以無視他。這就是Trifonov。

他去年曾來港開獨奏會,一年後再訪港,與羅馬聖切契利亞管弦樂團(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合作,演出拉赫曼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百年樂團、熱門曲目加人氣鋼琴家,門票自然火速售罄,跟十月來港的Kissin,聲勢真是伯仲之間。(事有湊巧,原來兩人孩童時,皆在專為音樂神童設立的Gnessin School of Music就讀。)

聖切契利亞樂團的兩場演出,我有幸都「撲」得門票入場。 除了Trifonov,另一隨團巡演的是趙成珍。這位奪得上一屆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的韓國男孩,幾乎已是南韓「國寶級」人物,當晚音樂會,便有不少韓國僑民來捧場(可惜他們聽完上半場便離開)。趙成珍一曲既畢,全場即歡聲雷動;不過趙彈貝多芬還是有點未太到家,這第三鋼琴協奏曲只算演繹得不過不失。相比起來,22日晚Trifonov的「拉三」,要精彩得多。

Trifonov的唱片公司(DG)甚懂市場策略,在他演出當晚率先推售其最新唱片「Destination Rachmaninov. Departure」(收錄了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和四協奏曲),可謂廣收宣傳效果。其實音樂會真是最好的推銷CD場所,聽到精彩的現場演出,觀眾通常都很有mood買碟。 音樂會由Glinka的序曲展開。

有百年歷史的聖切契利亞樂團,確實不同凡響。指揮兼音樂總監Antonio Pappano和樂手默契十足,率先吸引我的是弦樂部甜美溫潤的音色。樂團各個聲部可謂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是聽覺的大享受。歐洲樂團的精彩處往往在於此:不單個別樂手的技術好,整體的合作性和融合度也極高,音樂感又強,本地樂團根本難望項背。

序曲後,Trifonov出場。和拉赫曼尼諾夫本人演出的速度相比,首樂章彈得頗為緩慢。樂團以微弱音量,襯托著鋼琴的呢喃。Trifonov是一貫的飄逸,音色薄而脆。他的flat fingers,看在一般琴老師眼裡簡直壞透了,但對樂迷來說,不理什麼fingers,能彈出靚聲就是好fingers。美中不足是在最澎湃處鋼琴音量仍然偏細。

華彩樂段的情感豐富,但隱隱然帶著自我沉溺面貌;還是那句,喜歡的話,會喜歡到不得了,不喜歡的話,便覺得有點煩。第二樂章「諧謔曲」頗能突顯樂團木管部的水平,尤其雙簧管於開首吹奏的哀怨之音,美不勝收。至第三樂章「終曲」,這位結合纖細情感和靈巧技術的鋼琴怪傑,彈得既輝煌燦爛,又載著滿滿激情,把全場氣氛帶至高峰。安哥曲是我們人人耳熟能詳的「大包整多兩籠」(舒曼《兒時情境》第一首),輕柔之極。 下半場是由樂團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不算討好的作品,但弦樂部溫暖迷人的音色,足以彌補一切。在第三樂章,弦樂部以撥奏演奏,輕如鵝毛,緩緩在空氣飄盪,精彩!不過我最難忘的是第二樂章。雙簧管率先吹奏出旋律,如在訴說命運變幻,近尾段時,相同旋旋再由巴松管吹出。巴松管向來低音低調、少有機會當主角,但那樂師把音色吹奏得美絕,綿綿無盡,仿如人生長河。這真是當晚最意外的驚喜。

*原載於2018年12月22日《文匯報》副刊藝粹版,此為修訂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