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打造油畫般的管弦樂聲:專訪梵志登

2015至16樂季,是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擔任香港管弦樂團(港樂)音樂總監的第四個樂季。雖然近來有香港藝術家聯署批評港樂排拒本地音樂人,不過在梵志登領導下,港樂著眼國際多於本土之勢卻是有增無減。自言和樂團仍處於「蜜月期」的他,甚至擺明車馬,要為港樂塑造出「國際的聲音」(international sound)。
===============

總監缺席的開季音樂會
自從去年首度指揮維也納愛樂,梵志登在國際樂壇上名氣更響。不過這亦代表54歲的他比三年前初來香港時更忙,可撥給港樂的時間更少。開季音樂會的安排尤其令人意外:一反過去傳統,opening並非由梵志登親自上場,而是由譚盾指揮自己的多媒體作品《女書》。 梵志登在開季記者會上解釋,season opening撞正他要在荷蘭指揮《Tristan and Isolde》,他不想錯過。上網查看,他將於9月12日指揮荷蘭電台愛樂樂團(Netherlands Radio Philharmonic Orchestra,他是該樂團的榮譽總指揮),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演出《Tristan and Isolde》,而港樂的opening則是9月4及5日。

「華格納」+「皇家音樂廳」的雙重「誘惑」,使得梵志登寧願缺席港樂opening。這無法不令人覺得,他著緊個人事業多於對港樂的承擔。雖然當初決定聘請這位在國際樂壇正聲名鵲起的指揮大師時,決策者應已預計到會出現這種情況,但被如此冷待,恐怕還是有點不是味兒吧?

其實打開新樂季節目冊子,會發現梵志登來季只指揮七套節目(另加「港樂‧星夜‧交響曲」免費音樂會),比14/15樂季還少兩套,而且只有三段時間留港:11月中至12月初、明年1月及6月。不過大師自有解釋:「來季我每次留港的時間會較長,這樣可以和樂團建立更深厚感情。」相聚時光的質或許很重要,但若以曲目論,同樣由他擔任音樂總監的Dallas Symphony Orchestra,來季八套梵志登節目無疑更有特色,其中包括Bruckner 5、Shostakovich 7,以至冷門的馬勒早期作品《悲歎之歌》(Das klagende Lied)。香港樂迷只好歎句「同指揮不同命」了。

向來甚少接受中文媒體訪問的梵志登,今年終於在記者會後騰出時間,接受個別媒體採訪。看來嚴肅寡言的大師,話匣子打開後原來也挺多話說。首先談的當然是貝多芬symphonic cycle。 新樂季除了華格納《女武神》歌劇音樂會,重點節目就是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這是梵志登和港樂首個symphonic cycle,一至九號交響曲將分四套節目、於四星期連續演出。梵志登坦言,是刻意想製造出一件event。「我們不能只是奏奏這、奏奏那,我們需要有event來吸引觀眾,成為樂季重點。」 作為樂迷,有event總比無event好;雖然梵志登氣勢磅礡的貝五和貝七,香港樂迷已見識過,但貝九歡樂頌還是挺令人期盼。介時參與演出的,還有北京國家大劇院合唱團,不知水準如何?大師並透露,正計劃由Naxos出版港樂全套貝多芬交響曲錄音。他以一貫自信的語調表示:「或是錄齊全套,或是一首也不錄。」

巡演與國際聲音
年初,梵志登帶領港樂到倫敦、維也納、蘇黎世、柏林、阿姆斯特丹等作歐洲巡演,甚獲當地好評,據知來年他將繼續帶港樂「走出去」。他強調,在外地巡演明顯令團員更有自信,也令他們對自身更有要求。「必須讓他們知道,樂團跟維也納愛樂是處於同一水平的,並且要停留在那個水平上。」他坦言巡演是樂團今後發展的重要一環,他尤其希望,為港樂塑造出international sound。「If you want to have international sound, you need to go international。」 在梵志登眼中,走向國際是當務之急。在頂級音樂廳演出,面對最有品味的觀眾,是令港樂躋身國際音樂圈子必經之路。但所謂國際聲音,又是怎麼回事?大師想了想,解釋道:「就像繪畫裡的oil painting,而不是water colour。」

如油畫般華麗、綿密、充滿質感、可堪玩味,而非像水彩畫般稀薄、扁平,這就是梵志登想塑造的港樂聲。柏林愛樂是油畫音質的代表,而有趣的是,梵志登曾效力多年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樂團,在他心目中其實是水彩音質,「我愛油畫音質,這是personal preference。」

對於近日有本地音樂家發起聯署,指責港樂在節目籌劃上排斥香港人才(譬如新樂季暫時未見有香港作曲家和獨奏家參與),他得體地回應未來將和更多本地音樂人合作,「Hong Kong people deserve it」,不過他申明仍是水準先行,「we are of course looking for the highest quality we can get」。看來在大師心目中,並不認為港樂有責任為本土音樂人提供機會,以提升他們水平。他想要已經打磨好的寶石,但不想落手落腳做打磨師。但這可能嗎?

逼近天國的布魯赫納
梵志登是公認的布魯赫納(Bruckner)專家,來到第四年,他終於指揮港樂演出布魯赫納作品。「Bruckner 4 is the most easy to start with。它不太長,是首愉快的交響曲。」 2012年,梵志登於BBC Proms指揮布魯赫納第八交響曲,被樂評人讚揚「對結構的掌握和樂曲的理解,可媲美卡拉揚、Haitink等布魯赫納演繹大師」。去年四月他代替抱恙的 Yannick Nezet-Seguin首度指揮維也納愛樂,曲目也是布魯赫納。近期他更和荷蘭電台愛樂樂團完成全套布魯赫納交響曲錄音。 問大師,布魯赫納是最喜歡的音樂家嗎?得不到正面回答,但他強調布魯赫納有洗滌心靈的作用。「Bruckner and Bach are on the same level。他們兩人是西方音樂史上,僅有的不寫自己、只寫美的作曲家。譬如馬勒會在音樂裡寫自己女兒的死亡,其他作曲家也常將個人經歷寫進音樂。但他倆的作品,沒有ego在裡面。」

布魯赫納不是容易入口的輕鬆東西,有人嫌它長和悶,不過正正是其「很長的樂句,久久不作解決」(long line, no quick solution),令梵志登認為它能「逼近天國」(more and more to heaven)。大師還興致勃勃的提到,他曾不止一次在埋葬布魯赫納的教堂(St. Florian Monastery),指揮全套布魯赫納交響曲。比起貝多芬symphonic cycle,梵志登的布魯赫納,更能見其真章,絕對不容錯過。
(U Magazine, 2015年7月)

沒有留言: